[其他other] Stemmeklang - Tomba sonora (静墓之音) (DSD256 DSF)

[复制链接]
查看9221 | 回复2 | 2020-4-22 09:31:2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wenlin1980 于 2020-4-22 09:33 编辑

Tomba sonora.png

夜深人静,独自坐在黑暗中听这张专辑,仿佛鬼魂在身边萦绕、呻吟……

"静墓之音 (Tomba sonora)"是位于挪威奥斯陆伊曼纽尔·维格兰博物馆(Emanuel Vigeland Museum)一个陵墓的定点音乐项目。该陵墓实际上是一座巨大的坟墓,它的混响时间对作曲家Kristin Bolstad构思和创作这首音乐起到了关键作用。作曲家Bolsta参与其中的合唱团 “Stemmeklang”(声之回响),为了更好地运用了陵墓空间进行”创作”,考虑到不同曲目的音乐推进的整体感而进行了绝佳的歌手编排。此外,陵墓房间的特殊频率响应和由此产生的泛音也被积极地运用在音乐材料中。歌手的位置和声音的方向是利用房间空间的声学特性来实现的,这是塑造音乐流动和进行的多种创新方式之一。2L的Morten Lindberg兴致盎然地制作并录音了这张专辑。

为了进入该陵墓,人们必须弯腰穿过一个低矮狭窄的入口。在这道门的正上方就是装着维格兰骨灰的瓮,所以这是每个进入陵墓的人必须做的拜祭。陵墓里不仅有这个骨灰盒,还有维格兰的代表作《维塔(Vita)》,这幅作品由覆盖800平方米房间墙壁的壁画组成,这是画家用了大半生的时间才完成的。《维塔》描绘了从受孕到死亡的人类生活,其中包含了在激烈的亲密场景中的数百个裸体人物,既反映了达尔文式的生活观,也反映了基督教的生活观。听者能够在这些音乐作品中找到与《维塔》所蕴含的"死亡是生命的先决条件"的相似表达方式,因为它们基于这样一种看法:沉默或无声是声音的先决条件。这里有大量的协和与不协和以及耐心对待时间的声音实验,目的是给听众一个独特的体验,让音乐和空间相互映照,相互强化。

这座陵墓的自然声是所有游客都能够感受到的,这是多感官沉浸体验的重要组成部分。黑暗、低温和高湿度增强了人对声音的敏感性。石墙坚硬的表面没有被任何窗户所遮掩,反射了来自四面八方的声音,让人感觉到被包围着——有时是一种无法抗拒的感觉。声波遇到的阻力很小,只是在坚硬的表面之间逐渐衰减,产生一个又长又深的混响。

表演者之间的互动设计也会受到这个混响的强烈影响,这是音乐乐句划分必须考虑的因素。在这丰富的反射声中,听到自己和别人的声音都是极其困难的。长时间的混响需要较慢的速度,减弱的力度,更柔和的乐器法,更需要听众耐心的倾听。总之,这是一个充满挑战的场所。可感知的混响 [更准确地说是由声学参数测量的早期衰减时间(EDT - Early Decay Time)]在一个标准的音乐厅内一般为1-3秒,而在维格兰陵墓中,EDT参数的测量值则为13秒。

在这样一个空间里,人会感到很渺小,一切事情都发生得很慢。这个空间坚持让一切事情都慢慢发生。安静的氛围也要求我们要这样。我们对时间的体验和我们的对安静氛围的体验紧密相连。这正是这部音乐教给我们的。它创造了一个比无声房间更安静的空间,我们只有放慢脚步,多给自己点时间,才能找到在这个安静空间内的道路。

两位歌手演唱的《影与回响》,三人的《寂静》和《云际》,五人的《TRY》,以及加上四位大提琴手的《静墓之音》。

人声:Karoline Dahl Gullberg, Gabrielle Sørensen, Julie Kleive, Linnéa Sundfær Haug and Kristin Bolstad

大提琴:Erlend Habbestad, Dag Øystein Berger, Vilde Alme and Katrine Pedersen



Echoes & Shadows (影与回响)
Stilla (寂静)
TRY
Mellom Skyene (云际)
Tomba sonora (静墓之音)


游客,如果您要查看本帖隐藏内容请回复

评分

参与人数 1米粒 +10 收起 理由
admin + 10 赞一个!

查看全部评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swy | 2022-3-11 09: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lukoko | 2023-7-19 09:4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謝發佈好音樂,好歌曲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5

主题

408

回帖

685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685